在医药领域,无菌注射剂的冷冻干燥工艺正逐渐成为主流,因其能使产品性质更稳定、活性不易被破坏、水分低且保质期长,众多高端生物制品纷纷采用。但这一工艺并非完美无缺,部分产品在冻干过程中常受药物特性、玻璃瓶材质、工艺及设备等因素影响,出现玻璃瓶破裂或裂纹的现象。别小看这一问题,它可能带来严重后果,裂瓶的冻干注射剂易受外界水分和微生物污染,直接威胁产品质量与患者安全。
冻干注射制剂理想状态下,产品呈圆饼状粉末,表面饱满、颜色均一,管制瓶完整无损。然而现实中,受多种因素干扰,产品会出现诸如萎缩、变色、喷瓶、裂瓶等质量问题。一旦这些问题未解决就流入市场,安全隐患不容小觑。药物外观异常,如萎缩、变色、融化,暗示其内在属性如水分、有关物质等已改变;而管制玻璃瓶破裂或出现裂纹,会使瓶身密封性丧失,外部空气、水分和微生物乘虚而入,导致无菌项目、水分、有关物质、复溶性等指标不合格,用药安全无法保障。
常见裂瓶原因梳理
冷冻干燥过程裂瓶原理揭秘
检测和解决办法总述
解决裂瓶问题,摸索出产品**冻干曲线至关重要。国内注射剂冷冻干燥法虽发展多年,但工艺技术摸索方式有待突破,多数仍基于冻干设备研究工艺曲线,难以触及物质实际属性,限制了产品技术难题的攻克。近年来,国内冷冻干燥领域逐步与国际接轨,设备企业仪器设备水平显著提升,但冷冻干燥参数科学检测方法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差距。目前先进且常用的检测手段包括冻干显微镜、DSC 差示扫描仪、X 射线衍射图谱仪等。下面结合物质本身性质及工艺设计不合理导致的裂瓶原因,与冷冻干燥主流数据和曲线摸索方法展开分析探讨。
冻干显微摸索法
冻干显微镜可快速模拟整个冻干过程,是一种先进仪器。科研人员持续改进其结构和技术参数,使观测到的冻干结构和测定的塌陷温度更接近冻干机实际生产情况,并取得显著成果。其原理与冻干机类似,配备高倍电子显微镜并与计算机连接,能直观、快速观察溶液从预冻、升华到干燥各阶段变化。通过设定预冻、升华和干燥的温度区间与时间,观察溶液结冰点、结晶点、结晶速率、完全结晶时段、崩塌温度等物理变化,可确定**结晶温度、完全结晶时段和崩塌温度。确定物质结晶温度和塌陷温度后,让样品在结晶完全结束后适当延长冷冻时间,进行 “养晶”,使物质结晶更彻底。摸索出参数后,在小试冻干设备上参照重现即可。该方法不仅能优化结晶时间解决裂瓶问题,还能避免产品在崩塌温度阶段升华导致塌陷,设定工艺时可提前避开崩塌温度,让产品升华完毕。
DSC差示扫描量热法
DSC 差示扫描量热法可测量输给物质和参比物的功率差与温度关系,直观分析样品吸热和放热过程,精准测定物质结晶温度、共晶温度、玻璃化转换温度。溶液从液体冻结为固体过程中存在形态转变,冷冻至玻璃态时分子链不再运动,晶体无法形成。因此,需在共晶点温度后、玻璃化转换温度前使溶液完全结晶。利用 DSC 差示扫描仪检测玻璃化转换温度和共晶温度,依据分析结果,可在物质接近玻璃态前延长预冻时间、降低冷冻温度或采用退火工艺促进结晶。例如,某药物溶液玻璃化转换温度为 - 26℃,共晶点温度为 - 23℃,可在溶液转换为玻璃态前、共晶温度后选合适温度点充分结晶和 “养晶”,待结晶充分再进入升华阶段,大幅降低后期裂瓶几率。
冻干机小试法
在小试冻干机上进行冷冻干燥实验,通过观测预冻阶段制品温度判断溶液是否冻结结实。当制品温度达到预设温度并长时间稳定,可认为溶液冷冻充分。比如,冻干机导热油温度设为 - 45℃,降温速率 2℃/min,预冻程序启动后,经多次实验发现,5 小时后制品温度稳定在 - 45℃且不再波动,可认定 6 小时以上预冻结束,甚至可适当增加养晶时间。
冷冻干燥过程中的裂瓶问题关乎药品质量与患者安全,通过深入分析原因,借助科学检测手段与合理解决方法,不断优化工艺,定能有效降低裂瓶发生率,推动注射剂冻干工艺迈向新高度,为医药行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。
———— / END / ————
展会预订 联系我们
北京沃德博森国际商务展览有限公司
展会咨询:13001175921(同微信)
网址:http://www.worldboson.com
地址:北京市房山区天星街1号院11号楼13层